大山生活艰苦的句子是
其实大山生活艰苦的句子是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过雪山草地》,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的句子有哪些,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大山生活艰苦的句子是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One]、采薇中表现边关生活艰苦的句子
〖One〗、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Two〗、这一章三层意思,透露出来生活的艰苦,从春到冬,吃这个薇菜,再一个是,时间已经很久了,还不能回家,一直说回家呀回家。那一直说回家回家,他怎么没有逃跑回家呢?后面的这几句话“玁狁之故”,反复地强调,就是一切的一切,引起我在外这样艰苦地转战,都是由于“玁狁之故”。这里面透露出来的这个情思是很复杂的,有对自己艰苦生活的表现,也有作为一个征人,在当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一种情思。
〖Three〗、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Four〗、“柔”就是嫩的意思,“止”和上章的“止”一样,是语助词,就是说,这个薇菜嫩起来了,这就是说已经到了晚春的时候了,“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这可能是回忆的那一年的,也可能就是回忆另一年。从春天一直说回呀回呀,心上很忧愁。“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烈烈”看下面的四点,这就等于是火字,火字摆平了以后成为四点,就是炽烈,忧愁的心啊就像烈火燃烧那样。“载饥载渴”,“载”相当于则,就是“则饥则渴”,就是又饥又渴,又饿又渴。
〖Five〗、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Six〗、“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刚”,坚硬。这个薇菜秆秆已经长得硬一些了,叶子也老了、粗壮一些了。同样,这是表现时间的进程。“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就是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四月为“阳”,到四月,阳月开始,包括后面五月、六月,都算是天气暖和的时候,说到了第二的春天夏天,还是没有回去,一直说,从头年的春天就说,一直到年底,到第二年的春天夏天,还是没有回去,什么原因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国君的事,周天子的事。在上古时代,君国一体,王事即国事,国事也即王事,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阶段形成的思想,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权就代表着国家社稷,当时大部分人就是这样认为的,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因此,孟子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点,许多国君就对孟子很反感,最典型的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编定明朝的《孟子》一书时,就命令把有关这样民本思想的句子统统删除。因此,孟子在当时能把老百姓摆在第一位,把社稷摆在第二位上,把国君摆在后边,尤其是把国君与社稷分开了,这个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大部分人的头脑里是君国一体,王事就等于国家的事情。“盬”完结、休息。“靡盬”无止息。就是这个王事还没有完,等于我们常说的“公事”,这个公事还没有完,国家的事情这个任务还没有结束,所以,“不遑”就是无暇,还无暇居住在家里头。“处”和“居”的意思是一样的,还没有工夫居住在家里头,停留在家里头。
〖Seven〗、这三章主要是表现了战士的艰苦的生活、吃喝不济,但是,归结到造成这个的原因,那就是由于玁狁的攻击、侵略,“玁狁之故”,也认识到了这是国事,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个**、成年男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Two]、木兰诗中描写战地寒冷战斗生活艰苦的句子是
〖One〗、翻译: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Two〗、出自:《木兰诗/木兰辞》乐府诗集〔南北朝〕
〖Three〗、原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Four〗、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Five〗、《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Six〗、节选的段落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Three]、《过雪山草地》,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最悲壮的死亡行军:红军过雪山草地全记录
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90岁高龄的老红军郝毅缓缓地说。
采访中,提到雪山草地,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人,都用了一个“苦”字。
爬雪山、过草地,今天已成为人们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
过雪山牺牲的战友被冻成了“石头”
夹金山下的硗碛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矗立山间,与远处的夹金山遥遥相望。
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当时只有19岁的郝毅说。
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老红军刘承万提起过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泪水:“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
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比较高的雪山。当时,老红军刘洪才刚满21岁。
“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
“第二天,我们醒来了,只有副班长还躺着,一动不动。我喊了两声,他也不理。”刘洪才过去一推,才知道副班长已经冻死了。
过草地战友遗体成为悲壮“路标”
今天的若尔盖湿地看上去十分美丽,绚丽的鲜花争相盛开。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老红军彭永清说,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90岁的老红军程启学至今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1935年9月,手握红四方面军指挥大权的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率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军和部分编入四方面军中的中央红军调头南下。
“上次死的人已经被水泡涨了,我们就光着脚在白生生的肚子上走,过了那段路就要洗脚,否则要烂脚!”曾经三过草地的刘洪才用“尸水横溢”来形容再次走进草地的感受。
“全师1500多人,从草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过草地时任2军团4师10团副政委的陈浩说,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雪山是哪些,又有多少勇士化山脉?
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One〗、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Five〗、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
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主要有夹金山、梦笔山、达古山、亚克夏山、昌德山等5座;红二方面军翻越的有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马巴亚山,麦拉山,德格雀儿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
1936年7月,当红〖Two〗、6军团经过一个月的雪地行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1万多人的队伍减员了2000多人。
海拔4800米的亚克夏山北坡的垭口上,一座红军烈士墓躺在积雪云雾之中。
1936年,12名红军战士在长征胜利前夕,长眠在这座雪山之巅,直到16年后,他们的尸骨才被发现。于是,便有了这座世界上比较高的红军墓。
生命无言。无言的生命为那次悲壮的行军,标上了精神的高度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